每日读经
透过耶稣的话语与他日近
罗马书的灵修文章

罗马书 第16章 - 恩典与平安的问安
问安是一种传递神赐福给配得之人的方式。 有一次在聚会结束后,我随口问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年长信徒最近过得如何。我没想到,这一句简单的问候,竟然换来了她详尽地述说她刚经历的一场手术。过程血腥且细节丰富,甚至还拿出医生切除物的照片让我看。一时间,我感到有些错愕,我并没有做好准备接受这么私密的分享。但同时,我也很庆幸我问了她。若我没有问,她可能整个安息日都会在教会里游荡着,满腹心事无处诉说。我知道我帮不上什么,但我听她倾诉。 为什么基督徒要彼此问安? 保罗的问安常被称为“恩典与平安的问安”。罗马书第十六章是他写给罗马教会信徒书信的结尾。如果我们细读保罗的书信,会发现他总是在书信开头以“恩典与平安”问安,并以“恩典、平安、怜悯,以及主的同在”祝福作为结尾。即使他写信的目的是要严厉责备教会,他依旧会问安。 我们常以“平安”彼此问候。“平安”在希伯来文中是“Shalom”,意思远不止于生活无阻碍或一帆风顺,它意味着神的完全同在,保守人的灵、魂与身体(帖前5:23),以致达到全面的安稳与福祉。 若没有问安,我们很难开始关心他人。腓立比书2章4到5节中,保罗劝勉说:“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也要顾别人的事。你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我们当然要安静做自己份内的事,不做多管闲事的人(帖前4:11),但我们也要效法基督,关心他人。而问安,是我们开始了解他人处境的第一步。 我们问安会发生什么? 有两种可能:对方回应,或不回应。不管哪种情况,我们都能多少了解对方目前的状态。若对方回应,我们能更具体地明白他们的需要与挂虑。若对方沉默,也许是他们此刻心事重重,言语无法表达,或我们与对方之间的关系尚未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就让对方保有空间与时间吧。 不论问安的结果如何,我们所赐的祝福是有效的。在民数记6章22至27节,神吩咐摩西教导祭司要为百姓祝福,并在最后应许说:“我也要赐福给他们”(27节)。换言之,今天的我们,就像旧约的祭司一样,当我们祝福他人,那祝福就必实现。马太福音10章12至13节中,主耶稣更进一步解释说:“你们进他家里去,要请他的安。那家若配得平安,你们所求的平安就必临到那家;若不配得,你们所求的平安仍归你们。” 也就是说,若对方配得祝福,那祝福就会临到他们;若不配得,祝福就会归回到祝福的人。 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成为他人的祝福,即使对方是陌生人。当神呼召亚伯拉罕时,曾对他说:“我必使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世记12章2-3节)事实证明,这应许从创世记开始,一直到今日,仍在应验中。 下次,当你在教会碰见一位平常不怎么交谈的会友时,不妨问一句:“你最近好吗?" 你可能会惊讶于这句问安所带来的转变力量。
阅读文章
罗马书 第15章 — 在基督里合而为一意味着什么?
保罗向来直言不讳,从不掩饰他被召去传讲的信息。他在回应神恩典时的果敢和勇气,源于他几乎完全放下了自我,将自己全然投入到那向着生命与公义冠冕的天路历程中。他每日坚定不移地效法基督,内心最深的盼望就是他人也能从他身上学到榜样,进而成为彰显神大能的见证人。 在这里,我们值得学习和反思的一点,是教会作为基督身体,在事奉,敬拜和团契中应当有的专一心志。在他的书信中,保罗有意识地反复使用第一人称的所属代名词,例如 “我们”,“我们大家”,“我们的”,同时也常以第二人称单数称呼教会的成员,即 “你”,以此强调作为一个身体共同成长的重要性。 尽管保罗的劝勉令人振奋、激励人心,但真正将他的教导付诸实践,有时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要这个世界还在,教会内牢不可破的合一就始终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追求。 保罗深知前方挑战重重,因此在信的结尾,他特意提到祷告与圣灵的大能,提醒教会的肢体,唯有靠着神的旨意,祂托付给我们的使命才能得以完成。一个彼此真诚代祷,以他人益处为念的教会,就是一个同心合意,持守到底的教会。 愿神借着祂的圣灵,不断地在我们里面充满,使我们积极投身祂的工,拓展祂国度的疆界;也愿我们行事为人对得起所蒙的呼召,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阅读文章
罗马书 第14章 — 勿使他人跌倒
当我们真正爱一个人时,我们会努力去理解他的内心,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感受他的感受。 同样地,爱神的人也蒙召要认识神的心意。 神的心意是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人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 3:16)。 更进一步地,神的心是倾向祂所爱的子民,就是那些祂拣选和救赎的圣徒(歌罗西书 3:12)。 爱主的一个表现,就是爱祂的子民,并且设法不让他们跌倒。这是罗马书第十四章的核心思想之一。 本章劝勉我们,不要论断或轻看那些信心软弱的弟兄姊妹。在当时的背景中,“信心软弱”是指那些若不遵守特定规条,良心就会责备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讨神喜悦的人(参哥林多前书 8:9-12)。 保罗写信的时期,有些信徒为了讨神喜悦,会选择不吃某些食物,或守特定的日子(罗马书 14:6)。 换句话说,当他们没有遵守这些标准时,良心会受到谴责,这从以下经文可见: “我凭着主耶稣确知并深信:没有一样东西本来是污秽的,惟独人以为污秽的,那在他就污秽了。”(罗马书 14:14) 放在今天的社会,这可能表现为:有些信徒选择不吃肉、不看电影,以远离世俗影响,保持圣洁;也可能是在特定的日子禁食;甚至有人认为自己只能接受教会婚姻介绍人推荐的对象作为未来的配偶。 当我们遇到这些持有不同信仰操守的人时,内心可能会自然地产生惊讶或评判的反应: “咦?你竟然强迫自己那样做?” 然而,罗马书 14:1 提醒我们要反其道而行,接纳那软弱的人。 这意味着我们不要轻视这样的人(罗马书 14:3),也不可因这些事绊倒他们(罗马书 14:13)。 事实上,从哥林多前书第八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接纳软弱的信徒也包括体贴他们的良心。例如,当我们与不吃肉的信徒在一起时,应当体谅他们,不要强迫他们吃肉,也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口吻评论他们的信仰行为。 神不愿我们藐视或论断弟兄姊妹,因为这会破坏基督身体的合一。因此,罗马书 14:1 教导我们,不要因意见纷争而争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并非像十诫或救恩的教义那样在圣经中明确规定,而是信徒个人在信仰上的实践方式。 在我们这个主张表达己见的社会中,要温柔地接纳他人的观点其实并不容易。对某些人来说,坚持自己的看法、纠正他人的“错误”几乎是一种本能反应。 然而,这些在信仰实践上与我们不同的信徒,是向神负责,而不是向你我交代。 “你是谁,竟论断别人的仆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为主能使他站住。”(罗马书 14:4) 如果我们因着自己的饮食使弟兄忧愁,我们就不是照着爱心行事了(罗马书 14:15)。而神呼召我们,要爱祂,也要爱我们的邻舍(马可福音 12:29-31)。 归根结底,“神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罗马书 14:17) 有些事对我们与神的关系影响不大,例如饮食选择;而神所喜悦的,是那些属灵的品格 — 那才是真正重要的。
阅读文章



罗马书第10章: 你将在哪里传福音?
当保罗写罗马书10章时,很可能心中挂念着许多的人。 一些研究估计,保罗是在第三次宣教旅程中写的这卷书。他是写给住在罗马的基督徒,希望最终能亲自拜访他们。 第三次宣教旅程自然意味着他之前也经历过第一次和第二次。事实上,确实如此。 不像我们教会今天的宣教旅程通常只限于一个国家,保罗的旅程遍布小亚细亚地区。所以,他访问了许多城市,牧养了数百甚至可能上千的信徒。 保罗对这些相识过的基督徒心怀真诚,也为他们采取了许多实际行动。 保罗曾写道,他切切地想念着腓立比的弟兄姊妹(腓立比书1:8-9)。他也写信给帖撒罗尼迦教会说:“我们即是这样爱你们,不但愿意将 神的福音给你们,连自己的性命也愿意给你们,因你们是我们所疼爱的。弟兄们,你们记念我们的辛苦劳碌,昼夜做工。。。”(帖前 2:8-9) 此外,他明确提到自己为哥林多、腓立比、歌罗西、帖撒罗尼迦的教会祷告(林后13:7;腓1:9;歌1:9;帖后1:11)。 保罗知道神呼召他作“外邦人的使徒”(罗11:13),他也以身作则,成为我们效法的好牧者。 但这还不是全部。 他心中的渴望,仍然是让更多人认识我们的神。 在罗马书10:1,保罗写道:“弟兄们,我心里所愿的,向神所求的,是要以色列人得救。” 这实在令人感动,尤其是因为之前保罗曾尝试向犹太人传福音,但被神引导转向外邦人。 他所做的远超许多人在传福音时可能会考虑的努力。 然而,看到犹太人得救的热情,依然驱使着他。 这让我想到我们的会众对传福音的心。我们有多常将神对人类的爱转化为行动,传扬祂的话语?我们有多渴望看到更多的灵魂得救? 还是说,我们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得救感到漠不关心? 对于那些渴望传福音,但觉得他人反应不佳而感到无助的人,我们可以用保罗的眼光重新振奋信心。他看到了主的能力和祂的个人努力。 “又有以赛亚放胆说: “至于以色列人,他说: 在神的救赎计划中,祂希望拯救全人类(约3:16)。 保罗看到了通过信仰那唯一真神——耶稣基督,种族和民族都能合而为一的团结。他也看到并被跟随基督、顺服神的义的祝福所激励(罗10:3)。 我们的文化偏见是否渗透到我们的福音工作中,以至于只愿与某些族裔、民族、部落或国家的人分享福音? 我们是否忘记了神的良善、祂呼召的盼望,以及祂在福音中所赐的救恩大能? 在基督里,没有中国人、新加坡人、印度人、缅甸人、伊拉克人、奥地利人、芬兰人、阿尔冈金人、毛利人、加纳人等的区别。。。 今年,你的福音工作将从哪里开始呢?
阅读文章
罗马书第九章:以色列的被弃并不妨碍神的旨意
在上一章中,保罗宣告,没有什么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 然而在第九章中,出于对自己同胞的爱,保罗表达出自己情愿为他们被咒诅、与基督隔绝的心意: 作为神所拣选的子民,以色列人曾蒙受极大的恩典: 然而,在骄傲中,许多以色列人拒绝并轻看了神的呼召。但他们的拒绝并不意味着神的话失败了。因为从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唯有那些蒙神拣选的人,才是真正属神的儿女。 圣经中处处显明神主权性的拣选:以撒被拣选而不是以实玛利(加拉太书4:22–23;罗马书9:7–9);雅各蒙召而以扫这个长子被放弃。最终,神的呼召不仅临到犹太人,也临到外邦人。 今天我们中间有些人可能会疑惑:那我们该如何成为祂的子民,得着祂的怜悯呢?我们要记住,神喜悦我们顺从祂。圣经清楚启示祂的命令:悔改并受洗(使徒行传2:38)、领受圣餐(约翰福音6:53–58)、守安息日为圣(以赛亚书58:13–14),并遵守祂的一切诫命。 这并非全部的教导——其他重要教义还包括:领受圣灵(使徒行传2:38;8:17),以及洗脚的实践(约翰福音13:14–15)等。随着我们在信仰上不断成长,也当持续在圣经中寻求祂的旨意,并殷勤遵行祂所吩咐的一切。 此外,当我们成为祂的子民之后,更当警醒、谦卑,免得跌倒:
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