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好的,在我们救主神面前可蒙悦纳;祂愿意万人得救,并得以认识真理。”(提摩太前书2:3-4)。 《约拿书》第3章记录了这一情感的经典例证。它记载了先知约拿向尼尼微人传道,以及尼尼微人悔改的故事。 当我们看到尼尼微人悔改的故事时,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种安慰。正如神在尼尼微人真心悔改时宽恕了他们一样,我们也有信心,只要我们以真诚的心悔改,神今天也会以怜悯宽恕我们的罪。 然而,我们不应因为认为神会对我们仁慈而变得自满。在这一章中,我们看到尼尼微人为了寻求神的宽恕所付出的努力。首先,第6节记载,王自己披麻蒙灰,坐在灰中。第7至9节记录了王颁布的命令,要求所有百姓禁食哀哭,促使他们都在神面前悔改。让我们花点时间反思一下,这是我们最终转向神之前想要达到的状态吗?尽管尼尼微人最终得到了赦免,但我们不要被欺骗,他们当时的状态是悲惨的。 此外,《希伯来书》 10:26告诉我们:“因为我们得知真道以后,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 神的爱是丰盛的,祂的怜悯是充足的,但我们要小心,永远不要滥用这种爱和怜悯。 约拿的故事也教导我们如何对待那些我们可能认为有罪的人。《约拿书》的叙事围绕着约拿拒绝向尼尼微宣讲的故事,因他憎恨那座城市,并怀疑那里的人民是否会改变。 当我们读到约拿的故事时,我们会很快说约拿的态度是不对的。然而,当我们看周围的同伴时,我们是否也不知不觉地采取了约拿的心态?我们是否轻易地评判他人?是否给他们贴上某些标签,并拒绝在他们的信仰上帮助他们?我们必须记住,神愿意万人得救。在神的眼中,每一个灵魂都是宝贵的。既然如此,作为神的仆人,我们必须履行祂的旨意,努力拯救每一个灵魂,无论我们对他们的看法如何。 总而言之,我们已经从神那里领受了这份爱与怜悯的礼物。我们也应当将这美好的礼物与他人分享。
|
5 分钟阅读
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使我们常常拿自己与他人比较。 无论是与朋友,家人,还是与网络上的人相比,我们总是不自觉地进行比较。 有人认为,比较有其积极的一面,因为它能让我们发现自己的弱点,并激励我们改进。然而,许多时候,比较源于我们的骄傲,最终使我们感到不满,甚至对他人和对神心生怨恨。 我们可以通过 《路加福音》 18:9-14中法利赛人与税吏的比喻来学习何为良好的比较与错误的比较。在这个比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每个角色所作的比较。 法利赛人拿自己与税吏相比, 用自己的善行衡量税吏的不足。他确实做了许多善事!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自愿每周禁食两次。 然而,正因为如此,他变得自以为是,轻视他人(路加福音 18:11)。 另一方面,税吏拿自己与神相比。就像在强光下,连最细微的尘埃都无所遁形一样,把自己放在神的标准下,他清楚地看见了自己的罪。 因此,他谦卑下来,真诚地悔改(路加福音 18:13)。 我们不应拿自己与他人比较。因为当我们这样做时,潜在的动机往往是希望借此让自己感觉更好,抬高自己。然而,耶稣在《马太福音》23:12中警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 这种比较最终会让我们被贬低。 保罗也提醒我们,这种比较是不明智的(哥林多后书 10:12)。 我们的比较应以神的标准为基准。就像把一件白色衣物放在强光下检查是否洁白无瑕一样。 这可能会让人感到不适,因为这样的比较不会带来自信或骄傲的感觉。相反,就像税吏一样,我们可能会因察觉到自己众多的罪孽,而感到不配面对神,甚至心生沮丧。 然而,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正是我们学习谦卑的过程。而我们如何应对这个过程,将决定我们作为基督徒的成长。 我们可以选择昂首挺胸,自我夸耀,认为自己比大多数人做了更多善事; 或者,我们可以低头悔改,满怀痛悔地向神呼求,寻求祂的赦免。
|
5 分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