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的办公室里,有一位同事。他总能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却从没看见镜子里的那一个。 我们叫他瑞克吧。瑞克就是那种人,总能指出你方案中的问题,自己却提不出任何新点子。他批评每个人的工作——除了他自己的。如果有人开会迟到了,他会觉得这是不尊重人。但瑞克自己迟到呢?“交通堵塞!”当然啦! 我们都认识一个“瑞克”。 有时候,我们自己就是“星期二版的瑞克”。 保罗在《罗马书》第二章中,对这样的事有话说:“你这个论断人的,无论你是谁,也无可推诿。你在什么事上论断人,就在什么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这论断人的,自己所行却和别人一样。”(罗马书2:1) 这就像是神举起一面镜子——不是为了羞辱我们,而是为了让我们看清自己。他不是要我们陷入内疚或自我厌恶,而只是单纯地说:看,一个真实的。没有滤镜,没有借口,只有真理。 而最关键的是:神举起镜子,不是为了嘲笑你,而是为了释放你。 我们总是用别人的行为来评断他们,但希望别人用我们的“动机”来评断我们。 我对妻子发脾气时,会说:“对不起,我今天很累。”但当别人对我发脾气时?“哦,他今天早上肯定没祷告。” 我们对自己充满宽容,却像英国达人秀的评委一样严厉地评判别人。罗马书第二章告诉我们,当我们审判别人时,就是在定自己的罪,因为我们也在做同样的事——也许只是没那么明显。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被女儿抓到我正在偷喝着我告诉她那对她身体不好的可乐。她挑起眉毛问我:“爸爸,你嘴巴是不是有一罐可乐?” “我只是有点渴。”我小声嘀咕着。 被逮个正着。镜子,请认识一下这位父亲。 神要我们成为完全人,也要我们成为诚实人。 他知道,评判别人会筑起高墙,而省察自己能搭起桥梁。 神要个不一样的我们:那放下“大道理”,用爱说话的我们;那选择谦卑胜过虚伪的我们;那承认神所需要动工的不是“他们”,而是“我”。 当我们读《罗马书》2章1至3节时,不要把它当成一根指向你的手指,而要看见一只向你伸出的手。 神的慈爱不是揭发你来羞辱你,神揭发,为要拯救你。 祂带真理来,不是为了“戳痛你”,而是为了“抹去”你的罪。 那么当我们不再试图改正别人,而是让神纠正我们呢?那就是神迹的开始。 所以,下次当你想要评判别人时,记住这一点:也许你看的是窗外,但神举起的,是一面镜子。 令人感恩的是,在那面镜子里,神看到的不只是错误,更是祂所要纠正的人。
|
6 分钟阅读
《撒迦利亚书》第十二章开始时,神应许要保护耶路撒冷免受敌国的侵害。祂要使耶路撒冷成为一块不可动摇的磐石,凡试图攻击她的,都会受伤(撒迦利亚书 12:3)。神站在祂子民这边,甚至使软弱的人也能如大卫一样奋勇作战(撒迦利亚书 12:8)。然而,比起祂所应许的保护,更令人震撼的是祂在他们心中所要成就的事。 第10节将焦点从外在保护转向内心转变。神宣告要"将施恩和恳求的灵浇灌"祂的子民(撒迦利亚书 12:10上)。祂要打开他们的眼睛,使他们终于认出那位他们曾经弃绝的主。他们的心要如同失去长子般哀恸,充满深切的忧伤(撒迦利亚书 12:10下)。这种悲伤如同昔日以色列人为约西亚王在哈达临门所悲哀的一样(撒迦利亚书 12:11)。 然而,悔改并不是人天然会追求的改变。圣经多次显示,人心刚硬,容易为自己辩解。我们要么找借口,要么轻看自己的过错,甚至对自己的罪麻木。但因着神的怜悯,我们的心开始寻求悔改——因为是神已在我们心中动工。透过那觉醒的忧伤与渴望,祂感动我们的心,使我们的眼睛得以看见。正如《罗马书》2章4节所说:“神的恩慈是领你悔改”,祂以恩典邀请我们重新归向祂。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偏离了神,会感到沉重,甚至羞愧。我们心中可能有这样的哀叹:“主啊,我终于看见自己离你有多远。” 神并非揭露这些是为了让我们逃避,而是要我们回家。因此,我们不要退缩,而是要勇敢回应,带着这样的心来亲近祂:“主啊,我愿意再一次与你同行。” 虽然神白白赐下这份礼物,但并非每个人都会接受。如果今天我们听见祂的声音,就不要硬着心(希伯来书 3:15)。 我们是否愿意踏进祂为我们打开的那扇门? “我要论到耶和华说:‘祂是我的避难所,是我的山寨,是我的神,是我所倚靠的。’”(诗篇 91:2) 愿这成为我们对祂呼召的回应。
|
4 分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