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der The Fig Tree 所写的文章

Featured image of 腓立比书 第四章(英文)
每日读经

腓立比书 第四章(英文)

Ever found yourself checking your phone for more bad news, even if it makes you feel even worse?  This behaviour is known as doomscrolling. The term grew in popularity as the world descended into the COVID-19 lockdowns. Despite knowing that bleakness wouldn’t soothe us, many of us found ourselves compulsively scrolling through social media, in spite of its distressing headlines, as if we yearned to see more.  One reason is that we seek negativity to feel better when we’re anxious. Ironically, the negative news affirms us that we’re right to have something we worry over. Your worry is worth it. Keep worrying!   Subconsciously, we also think that bad news equips us to handle the unknown. But which of us can ever truly know tomorrow?  While doomscrolling justifies our worries and leads us to fixate on them, Philippians 4 urges us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remove your anxiety.  The divine equation for peace begins with prayer: Pray + give thanks to God + tell Him your requests = the peace of God guards your hearts and minds (Phil 4:6-7). Beyond prayers, we’re then urged to constantly think about not what’s worrying, but what’s inspiring: “Finally, brethren, whatever things are true , whatever things are noble , whatever things are just , whatever things are pure , whatever things are lovely , whatever things are of good report , if there is any virtue and if there is anything praiseworthy —meditate on these things.” (Phil 4:8) When we focus on the good, we focus on God’s faithful compassion upon us. This helps us to give thanks to God, which is necessary for us to experience God’s peace. Next, Paul ends the passage with action: live out our faith, including what we see in spiritual role models; then the God of peace will be with you (Phil 4:9). Notice how Paul refers to God as the God of peace. His very nature is peace; when He abides with us, He brings His peace to us. And we can have peace as we trust Him, for He is the God who holds tomorrow in His hands. Evaluate your doomscrolling habits. What apps or websites are you doomscrolling on? Is there a time or particular trigger that gets you started?  Next, you can consider replacing doomscrolling. What is a more wholesome activity or information source you can consume instead to think about what is praiseworthy?  If quitting social media is too difficult, we can limit doomscrolling by setting a 15-minute timer or screen time limits when we go on social media. The timer going off is a stark way to yank our attention away from the feed, giving us another decision point to step away. If you still feel your anxieties calling out to your doomscrolling fingers, pause and remember: My God is the God of peace. He is in control.  Then let us go back to our God of peace in humble, praise-full prayer, and ask Him to protect us with His peace. 

|

4 分钟阅读

Featured image of 说方言是领受圣灵的唯一凭据
信条

说方言是领受圣灵的唯一凭据

圣经中清楚地记载了人领受圣灵的情况。当一个人领受圣灵时,他/她会说方言。在使徒时代,这是一件可以看见也可以听见的事情。不是凭感觉来判断的,而是有明确的迹象表明神的灵已住在那人里面。这也是使徒用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领受圣灵的唯一标准。圣经告诉我们神的话是真实的。从几千年前直到如今,神的灵一直在带领这项工作。圣经中也提到“真理的圣灵”,说明真理与圣灵是不能分开的。因此,我们今天对圣灵的认识,不能也不应该改变。 我过去并不是一个基督徒。但当我来到真耶稣教会时,我看见教会中有圣灵同在。我观察到,当一个人领受圣灵时,他会说方言。在我寻找真理的过程中,我亲身经历了圣灵的感动,后来也领受了圣灵,并通过说方言表现出来。当时我心中有许多疑惑。我问一个也是基督徒的朋友:“圣灵是什么?”他回答:“圣经里有记载,但我也不太确定。”后来我来到真耶稣教会,开始查考圣经,才明白自己所经历的,正是2000年前信徒所经历的——他们领受了神所应许的圣灵,并说起方言。 如今,在基督教界中,每个人对圣灵的凭据有不同的看法。但既然我们都相信耶稣是救主,就应该相信主所赐下的唯一真理。因此,我们要回到圣经中查考。在这么多关于圣灵凭据的说法中,圣经到底怎么说? 我们来思考五种对圣灵凭据的主张: 使徒行传19:2 :保罗来到以弗所时遇见几位门徒,问他们:“你们信的时候领受圣灵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也未曾听见有圣灵赐下。” 这节经文清楚地告诉我们: 信主不等于领受圣灵 。面对不同的观点,我们要回到圣经来看。若是信主就一定有圣灵,那这些门徒为何回答说“连圣灵有没有都没听说”?这令人费解。更何况,如果信主就有圣灵,保罗就不需要多此一问。 那么,保罗如何判断他们有没有领受圣灵?甚至这些门徒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领受。 有人可能说:这些门徒只是接受了约翰的洗,而非耶稣的洗,所以信仰还不完全,自然没有圣灵。 真是这样吗? 使徒行传8:1-4 :耶路撒冷教会受逼迫,门徒四散。第5节记载腓利下到撒玛利亚,向百姓传讲基督。注意,这里传讲的是 基督的福音 。第6节提到群众都一心听腓利所讲的,看到他行的神迹奇事。接着第9-13节记载,有一个行邪术的西门也信了。腓利所传的是 基督的福音 ,撒玛利亚人(8:12) 和西门 (8:13) 都相信了。可是却 没有 领受圣灵使徒行传8:14-17 记载圣灵还未降临在他们身上。由此可见,这些人即使信了主,也还未得着圣灵。 我们若回到使徒行传19,然后假设说这些门徒没有圣灵是因为信的是约翰,不是耶稣基督,那请思考撒玛利亚人信的是耶稣,却同样 还未 领受圣灵。 可见,无论是信约翰还是信耶稣,这些信徒都没有领受圣灵或有圣灵的凭据。 使徒行传 8:7 - 腓利能行神迹奇事,并传讲基督。撒马利亚的人听了基督的福音,就信了,也得了医治。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里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现象。西门是个行邪术的人,他曾使撒马利亚人惊奇很久(第9节)。然而,当人们见到腓利所行的神迹时,他们比之前更为惊奇。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个结论:行神迹不一定代表能力来自神。就连西门行邪术也能使人惊奇。但神的大能胜过了邪恶的力量。 然而,我们还没有看到圣灵降临在这些人身上。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白:神迹奇事的出现,并不代表圣灵的同在。神通过神迹奇事彰显祂的存在,是为了帮助人明白真理,使人信主,引导人认识圣灵。 虽然腓利已经传了真理,也行了神迹奇事,撒马利亚人也相信了,但圣经清楚记载圣灵还没有降在他们身上。这说明即使在使徒时期,有神迹奇事随着福音的传讲,圣灵的降临却是按神的时间成就的。 因此我们必须明白,要回到圣经的教导中去认识圣灵,而不能单凭神迹奇事就断定某人有圣灵。不是每一个神迹都出于神。有时就像西门那样,虽然能行奇事,人们却误以为是从神而来。因此我们不能以神迹奇事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领受圣灵的标准。 使徒行传 8:12-13 - 撒马利亚人信了基督,也受了洗。但圣灵尚未降临在他们身上。使徒行传 8:14-15 告诉我们,当时在耶路撒冷的使徒听说撒马利亚人领受了神的道,就差派彼得和约翰去为他们祷告,使他们可以领受圣灵。由此可见,一个人即使受了洗,也不代表自动就领受了圣灵。 使徒行传 19:5 - 我们回到在以弗所的门徒。当保罗为他们施洗之后,他还必须为他们按手,因为圣灵还没有降在他们身上(使徒行传 19:5-6)。 那么,领受圣灵的记号是什么呢?圣经记载的记号是说方言(使徒行传 19:6)。因此,圣经清楚指出:无论是撒马利亚的信徒,还是以弗所的信徒;虽然他们已经信了耶稣基督,并奉主耶稣的名受洗;虽然他们当中也有神迹奇事的显现;但他们仍然还没有领受圣灵。 “我信了耶稣之后,感到非常喜乐。这说明我已经领受了圣灵。信主以后,我不再抑郁了,这一定是圣灵在我里面的证据,不然我怎么会这么开心呢?” 使徒行传 8:7-8 记载:有病的得了医治,污鬼被赶出去,那城里就大有欢喜。然而,根据本章事件的时间顺序,当时撒马利亚人还没有领受圣灵。那他们为什么会那么喜乐呢?因为有病的、被鬼附的都得了释放!主的话语充满能力,带来盼望。人听到真理的福音,自然会感到喜乐。但这并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已经领受圣灵的根据。 使徒行传 10:2 - 有一位外邦人名叫哥尼流,是一个虔诚人,他爱神也爱人。圣经说他敬畏神,乐意赒济百姓,常常向神祷告。但当我们继续读下去,就会发现他当时还没有领受圣灵。 其实,不信耶稣的人当中,也有许多行善、有爱心的人。但我们不会因此就说他们已经领受了圣灵。当然,我们盼望他们有一天能领受圣灵。但圣经清楚地告诉我们:领受圣灵的凭据是说方言。圣经对此有明确的记载。 所以我们不能以一个人是否有爱心,来判断他是否已经领受圣灵。 那么,领受圣灵的凭据到底是什么?我们如何知道领受圣灵的凭据是什么?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相信基督的人并不是立刻就领受了圣灵。 使徒行传 8:17-19 记载,使徒为信徒按手之后,他们才领受圣灵。撒马利亚人和以弗所的信徒都是如此。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现象: 领受圣灵是可以被观察到的。 那么,能观察到什么呢?使徒行传 19:6 说,门徒们开始说方言。而在使徒行传 8 章中,行邪术的西门“看见”了这一现象,并愿意出钱向使徒购买这能力。西门听见也看见了当时发生的事情,所以他愿意出钱,但他却有错的观念。 我们已经讨论过几种被认为是领受圣灵的“凭据”: 使徒行传 2:38-39 - 彼得告诉那些守逾越节的犹太人要悔改、受洗, 就必领受所应许的圣灵 。在这之前我们看到,门徒们聚集祷告时,圣灵降临(使徒行传 2:1-4)。圣经描述,当时有从天上来的响声,门徒开始说出他们自己也不明白的语言。这是门徒首次领受圣灵的现象,是别人可以“看见”的。 更重要的是, 这个教导不是彼得自己说的,而 是耶稣亲自的吩咐。 在耶稣复活后、升天之前,他吩咐门徒不要离开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应许的圣灵(使徒行传 1:4-8)。彼得遵从主的吩咐,留下来祷告,圣灵就降在他们身上。当时,许多人都看见这个现象,他们的信心建立在耶稣的教训和吩咐上。 马可福音 16:15-17 中,耶稣升天前告诉门徒: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并且有神迹随着他们——他们奉主名赶鬼, 并要说新方言 。 因此, 领受圣灵是一个神迹 , 也是一个“记号” 。当一个人领受圣灵,他/她自己应该是知道的。因此,使徒约翰在约翰一书 3:24 中说:“遵守神命令的,就住在神里面,神也住在他里面。我们所以知道神住在我们里面,是因祂所赐给我们的圣灵。” 五旬节的时候,有些人虽然不信,却看见了这个记号,这应验了耶稣的应许。但最关键的是:人必须求圣灵。门徒遵守耶稣的命令,留在耶路撒冷祷告。使徒行传 1:5 记载这命令是主升天前亲自交代的。 事实上,在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前,他已经在 路加福音 11:11-13 中告诉门徒,要像儿子向父亲求食物那样,向天父求圣灵。 在约翰福音 4 章,耶稣与撒马利亚妇人谈论“活水”,这“活水”其实指的就是圣灵(约翰福音 4:10)。这可以从主耶稣在约翰福音 7:37-39 中提到“活水”时清楚看出,当时祂所说的就是指着圣灵而讲的。 约翰福音 7:37-39 - 圣灵还没有赐下,是因为耶稣尚未得荣耀。在主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前,祂已经将这件事告诉了门徒。而在五旬节的现象中,门徒开始说方言。因此, 领受圣灵唯一的凭据就是说方言 ,这是 可以“看见”也可以“听见”的现象 。这不是一种感觉,也不是其他外在现象所能取代的。信主、受洗、有喜乐、有爱心,甚至有神迹奇事的发生——都不能作为领受圣灵的凭据。 领受圣灵说方言是唯一的凭据。这个证据很重要,因为若没有这个凭据,就表示那人没有基督的灵。正如 罗马书 8:9 所说:“ 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 ” 使徒时代,众人看见门徒领受圣灵时的表现,还以为他们是醉了(使徒行传 2:5-13),但彼得站起来解释说: 这就是圣灵的恩赐,说方言是其凭据。 有些人误解圣经,例如引用哥林多前书第 12 章和第 14 章。我们必须分辨清楚:“ 使徒行传 2:38 ”中彼得所说的“圣灵的恩赐”在原文希腊文是 单数,dorea(礼物) 。当耶稣在约翰福音 4:10 向撒马利亚妇人谈到“神的恩赐”时,用的也是 单数 dorea 。 但哥林多前书第12章和第14章中所提到的“恩赐”( gifts )这个词,与使徒行传 2:38 和约翰福音 4:10 中的“恩赐”是 不同的字 。 在哥林多前书 12 章和 14 章中, “恩赐”是复数 ,希腊文是 charismata 。首先,圣灵本身就是神赐给人的恩赐(dorea);其次,圣灵还会赐下多种不同的恩赐(charismata),在这里圣灵是恩赐的赐予者。 我们在研读哥林多前书12章和14章时必须非常清楚:这里提到的恩赐是"charismata",这与使徒行传2:38中主耶稣所应许的恩赐(dorea)是不同的。我们必须明确:在使徒行传2:38中,圣灵本身就是神赐给人的恩赐(dorea);而在哥林多前书12章和14章中,圣灵则是赐下各样属灵恩赐(charismata)的赐予者。 让我们仔细分辨其中的差异:哥林多前书12:10提到的"说方言的恩赐"(charismata)只是赐给 少数人的 ;而使徒行传2:38所应许圣灵的恩赐 (dorea) 带来的说方言,是赐给 每一个 领受圣灵之人的。哥林多教会中有人领受了"用方言讲道"的恩赐,但这只是少数人所得的。神也会赐给另一些人"翻方言"的恩赐(林前12:10)。 用方言讲道和用方言祷告是两回事。前者是偶尔性的(为造就教会);后者是持续性的(为造就自己)。在会众中用方言讲道必须有人翻译(林前14:27),但圣灵所赐说方言的恩赐,是为了让我们能用灵祷告(林前14:2)。哥林多教会过分推崇用方言讲道,导致聚会混乱。保罗劝诫他们: 不是否定恩赐的重要性;也不是比较恩赐的优劣;而是要纠正聚会无序的问题。 他的意思是:若用方言讲道却无人翻译,听众不明白,就不能得造就。这样,倒不如用易懂的话讲道使人得益处(林前14:1-5)。保罗从未轻视这些恩赐,只是强调:若无人翻译,就当在私下用方言祷告(林前14:2),而非禁止说方言。 有人因哥林多前书12章和14章就推断"我们不需要说方言",但根据我们刚才查考的经文,说方言始终是领受圣灵的唯一明证。愿神开启我们的心,使我们能明白这真理。

|

25 分钟阅读

Featured image of 罗马书 第14章 — 勿使他人跌倒
每日读经

罗马书 第14章 — 勿使他人跌倒

当我们真正爱一个人时,我们会努力去理解他的内心,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感受他的感受。 同样地,爱神的人也蒙召要认识神的心意。 神的心意是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人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 3:16)。 更进一步地,神的心是倾向祂所爱的子民,就是那些祂拣选和救赎的圣徒(歌罗西书 3:12)。 爱主的一个表现,就是爱祂的子民,并且设法不让他们跌倒。这是罗马书第十四章的核心思想之一。 本章劝勉我们,不要论断或轻看那些信心软弱的弟兄姊妹。在当时的背景中,“信心软弱”是指那些若不遵守特定规条,良心就会责备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讨神喜悦的人(参哥林多前书 8:9-12)。 保罗写信的时期,有些信徒为了讨神喜悦,会选择不吃某些食物,或守特定的日子(罗马书 14:6)。 换句话说,当他们没有遵守这些标准时,良心会受到谴责,这从以下经文可见: “我凭着主耶稣确知并深信:没有一样东西本来是污秽的,惟独人以为污秽的,那在他就污秽了。”(罗马书 14:14) 放在今天的社会,这可能表现为:有些信徒选择不吃肉、不看电影,以远离世俗影响,保持圣洁;也可能是在特定的日子禁食;甚至有人认为自己只能接受教会婚姻介绍人推荐的对象作为未来的配偶。 当我们遇到这些持有不同信仰操守的人时,内心可能会自然地产生惊讶或评判的反应: “咦?你竟然强迫自己那样做?” 然而,罗马书 14:1 提醒我们要反其道而行,接纳那软弱的人。 这意味着我们不要轻视这样的人(罗马书 14:3),也不可因这些事绊倒他们(罗马书 14:13)。 事实上,从哥林多前书第八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接纳软弱的信徒也包括体贴他们的良心。例如,当我们与不吃肉的信徒在一起时,应当体谅他们,不要强迫他们吃肉,也不要用高高在上的口吻评论他们的信仰行为。 神不愿我们藐视或论断弟兄姊妹,因为这会破坏基督身体的合一。因此,罗马书 14:1 教导我们,不要因意见纷争而争吵。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标准并非像十诫或救恩的教义那样在圣经中明确规定,而是信徒个人在信仰上的实践方式。 在我们这个主张表达己见的社会中,要温柔地接纳他人的观点其实并不容易。对某些人来说,坚持自己的看法、纠正他人的“错误”几乎是一种本能反应。 然而,这些在信仰实践上与我们不同的信徒,是向神负责,而不是向你我交代。 “你是谁,竟论断别人的仆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为主能使他站住。”(罗马书 14:4) 如果我们因着自己的饮食使弟兄忧愁,我们就不是照着爱心行事了(罗马书 14:15)。而神呼召我们,要爱祂,也要爱我们的邻舍(马可福音 12:29-31)。 归根结底,“神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罗马书 14:17) 有些事对我们与神的关系影响不大,例如饮食选择;而神所喜悦的,是那些属灵的品格 — 那才是真正重要的。

|

7 分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