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们查考

每日读经

透过耶稣的话语与他日近

所有每日读经的灵修文章

按书籍筛选:
罗马书

罗马书 第6章 - 十架之路

“因我们的神怜悯的心肠,叫清晨的日光从高天临到我们,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把我们的脚引到平安的路上。” (路加福音 1:78-79) 当起初的亚当吞下善恶果后 命运的齿轮开始缓缓地转动 人 终究还是逃不过时间的枷锁 每活一天 就是离死更近一点 死亡的触手在灭亡的大路上狰狞狂舞 所有快意的驰骋都是加速灵魂的沉沦 吃了只会再饿,喝了只会再渴 放纵狂欢只会更加空虚惘然 苦啊! 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 末后的亚当献上自己的性命 藉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魔鬼 为我们这在黑暗权势下的人 开了一条充满光明的救恩路 若要得着生命 必先舍弃生命 大水的洗礼洗去了我 我仿佛来到了十架下 正午的阳光斜洒下来 照亮了耶稣的宝血 此刻只有我和祂 祂的血滴下来 滴在了我的心上 我死了 但我知道 我又活了 死是向罪死的 活是向神活的 向左,向右,向前看 朋友,愿你也找到了那永生的小路 信心作雨,恩典为露;主所引领,一路生花!

阅读文章
罗马书

罗马书 第5章 - 那时神爱你,今天神仍然爱你

你是否曾经觉得自己犯的罪太多,以至于神不再爱你? 也许你内心感到不安和羞愧。 我是个基督徒,我在教会事奉神,但为什么我还是这样会在试探面前跌倒? 又或者,你根本不明白什么是真正亲密、充满爱的父子关系或朋友关系。 如果我属世父亲如此严厉和疏远,那神作为我的天父到底意味着什么? 无论我们现在处于什么光景,我们都可以藉着默想神为我们所做的事来紧紧抓住祂的爱。 “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马书 5:8) 神爱你,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你,为你而死(约翰福音 3:16)。祂爱你,并不是在你用完全的顺服打动祂之后,而是在你还很软弱,身为一个无力的罪人反复跌进同一个黑暗中时,祂就已经爱你了。 耶稣也为你洗过脚。祂甘愿触碰你身上最污秽的部分,并将它洗净。 因为你已经受洗归入祂的宝血,今天只要你悔改,祂就会洁净你那些连自己都不愿面对的污秽罪孽(约翰一书 1:9)。当祂挂在十字架上的时候,祂早已知道你会如何跌倒。祂在你最糟糕的时候就已经爱你了。 祂知道你无法自我拯救,就将“义”赐给你(罗马书 5:17)。祂知道你多么容易重蹈覆辙,就赐下圣灵住在你里面,在你与罪争战时赐给你力量。每一天,神都站在你这边。 祂知道你的心有时会欺骗你,所以圣灵将神的爱浇灌在你心里(罗马书 5:5)。 不是涓涓细流,不是一点一滴,而是浇灌下来。 我们的神满有怜悯。祂知道你想要紧紧抓住祂的爱。你可以这样祷告: 主啊,我渴望来体验祢的爱。 主啊,我渴望认识祢。 主啊,请将祢的爱浇灌在我心中,紧紧牵引我靠近祢。 那时神爱你,今天祂仍然爱你。 请与你的家人或教会弟兄姊妹奉主耶稣的名聚集在一起。一起阅读约翰福音第十三章,记载耶稣为门徒洗脚的经文。特别留意约翰福音13章1节中提到耶稣深沉的爱——这是祂行为的出发点。 准备一些水盆、毛巾和椅子。轮流为彼此洗脚,让一人坐在椅子上,另一人为他/她洗脚。你们也可以在背景播放一些诗歌。 结束后,一起思考以下问题: 若你希望更深入地理解这段经文,欢迎阅读我们的查经指南( 与 )。

阅读文章
罗马书

罗马书第4章 — 一直因信称义

我们该如何因信一直地被算为义呢?不光只是在一开始,而是在我们信仰的生活上始终如一。 罗马书4章中保罗提出了“因信被算为义”(4:3)。当我们初信主时,这个观念或许是最明显的。在我们有任何好行为以先,耶稣已经为我们死了。救恩赐下给我们。因着信神和祂拯救的大能,我们在祂面前被看作义人。当然,正如雅各长老所解释的,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雅各书 2:26)。要表明我们的信心,我们必须接受洗礼,祈求应许的圣灵,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学习以及实践神的话语。 难道“因信称义”到此就足够了吗? 我希望进一步地了解这个观念是如何在信主之后持续发挥功用的。为此,我将查考三位圣经人物的案例:摩西、大卫和约伯。 假如神允许摩西进入迦南地会怎样呢?毕竟,摩西一生的忠心与功劳远远超过了那一次的情绪发作。假如神没有赦免大卫所犯的罪会怎样呢?因为他的过犯的确令人震惊。假如约伯真的得到了所有关于他为何受苦的答案又会怎样呢?毕竟他确实是个义人。 如果这些“假如”都是真的,我们可能会永远地相信一个人生命中的好处,例如:健康,财富和伴侣,是因着我们的“表现好”。我们可能会相信人受苦或者在生活中失意是因为他们是“坏“的,或者在神面前是缺乏的。于是,当我们自己遭遇困难与受苦时,也会开始质疑神的信实。如果基督徒已经在当做的事上尽心竭力,为什么他们仍然像其他人一样受苦呢? 苦难是神不断的提醒:我们一生都需要每天因信被算为义。在苦难中,我们要一直相信: 当我们在试炼与患难中仍一直相信神、紧紧抓住祂时,在神的眼中,我们就因信被算为义。

阅读文章
罗马书

罗马书第3章 — 那位出现在法庭的神

在 TikTok 上漫无目的地刷视频时(别学我!),我看到一个老电视剧的视频,里面有一位和蔼可亲的年长法官,在他的小法庭里处理案件。 站在他面前的人总有一些有趣的理由说明他们为何被起诉,而他如何处理每一个案件,也非常令人着迷。 有一集特别让人印象深刻——他的童年好友站在他面前,被指控犯了罪。整个法庭屏住了呼吸。
这位法官会施予怜悯吗?还是会执行法律? 他两者都做了。 他宣判那人有罪——因为他确实有罪。
但随后他从审判席上走下来,脱下法袍,亲自为那人支付了罚款。 公义。怜悯。一个行动。一颗心。 这个故事正呼应着罗马书3:25-26: “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借着人的信,要显明神的义;因为他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好在今时显明他的义,使人知道他自己为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 请你安静地思想这一切。 神 是审判官。他也是那位承担刑罚的人。 律法必须被满足。罪必须被处理。
如果神无视罪恶,祂就不公义。
但如果祂因罪而毁灭我们,我们又怎能认识祂的爱呢? 因此,在一个至今仍令天使惊叹的行动中,神做了两件事:他维护了公义,也施行了怜悯。
他差耶稣来到法庭—— 不是作为辩护律师,而是作为替你受罚的人。 你能想象那个法庭的场景吗? 法槌敲响。有罪。 你的指控清单很长:骄傲、嫉妒、没有耐心、在堵车时翻白眼、再一次拒绝饶恕…… 律法是明确的。罚金是沉重的。判决是死亡。 但就在你被带走之际,耶稣站了出来。 他说, “我来承担”。
而法官——也就是你的天父——允许了祂这么做。 公义得到了满足。怜悯被放大了。 而你?自由地走了出去。 谁会这样做?谁能既是审判官,又是称人为义者? 唯有神。 唯有恩典。 你曾有罪。 但耶稣站在了你的位置。 你曾被定罪。现在你被称为义——因为法官替你承担了刑罚,把他的儿子赐给了你。 这一切,彻底改变了你的人生。

阅读文章
罗马书

罗马书第2章——魔镜魔镜,请告诉我

在我的办公室里,有一位同事。他总能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却从没看见镜子里的那一个。 我们叫他瑞克吧。瑞克就是那种人,总能指出你方案中的问题,自己却提不出任何新点子。他批评每个人的工作——除了他自己的。如果有人开会迟到了,他会觉得这是不尊重人。但瑞克自己迟到呢?“交通堵塞!”当然啦! 我们都认识一个“瑞克”。 有时候,我们自己就是“星期二版的瑞克”。 保罗在《罗马书》第二章中,对这样的事有话说:“你这个论断人的,无论你是谁,也无可推诿。你在什么事上论断人,就在什么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这论断人的,自己所行却和别人一样。”(罗马书2:1) 这就像是神举起一面镜子——不是为了羞辱我们,而是为了让我们看清自己。他不是要我们陷入内疚或自我厌恶,而只是单纯地说:看,一个真实的。没有滤镜,没有借口,只有真理。 而最关键的是:神举起镜子,不是为了嘲笑你,而是为了释放你。 我们总是用别人的行为来评断他们,但希望别人用我们的“动机”来评断我们。 我对妻子发脾气时,会说:“对不起,我今天很累。”但当别人对我发脾气时?“哦,他今天早上肯定没祷告。” 我们对自己充满宽容,却像英国达人秀的评委一样严厉地评判别人。罗马书第二章告诉我们,当我们审判别人时,就是在定自己的罪,因为我们也在做同样的事——也许只是没那么明显。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被女儿抓到我正在偷喝着我告诉她那对她身体不好的可乐。她挑起眉毛问我:“爸爸,你嘴巴是不是有一罐可乐?” “我只是有点渴。”我小声嘀咕着。 被逮个正着。镜子,请认识一下这位父亲。 神要我们成为完全人,也要我们成为诚实人。 他知道,评判别人会筑起高墙,而省察自己能搭起桥梁。 神要个不一样的我们:那放下“大道理”,用爱说话的我们;那选择谦卑胜过虚伪的我们;那承认神所需要动工的不是“他们”,而是“我”。 当我们读《罗马书》2章1至3节时,不要把它当成一根指向你的手指,而要看见一只向你伸出的手。 神的慈爱不是揭发你来羞辱你,神揭发,为要拯救你。 祂带真理来,不是为了“戳痛你”,而是为了“抹去”你的罪。 那么当我们不再试图改正别人,而是让神纠正我们呢?那就是神迹的开始。 所以,下次当你想要评判别人时,记住这一点:也许你看的是窗外,但神举起的,是一面镜子。 令人感恩的是,在那面镜子里,神看到的不只是错误,更是祂所要纠正的人。

阅读文章
罗马书

罗马书第1章 - 为福音感到羞耻吗?

我们是否曾为福音感到羞耻?保罗显然没有—他不仅在《罗马书》中清楚地表达了这一点,更在他的生活中体现出来,选择以这样的方式去度过他的一生。

阅读文章
玛拉基书

玛拉基书 第4章 - 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

”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我们原是他的工作。。。“

阅读文章
玛拉基书

玛拉基书 第三章 - 记在祂的册子上

在神的责备中,让我们反思祂在本章中所彰显的持久信实。

阅读文章